巴蜀《易》學價值重估
作者:舒年夜剛 汪璐(分別系國家社科基金嚴重項目“《巴蜀全書》”首席專家、四川年夜學古籍收拾研討所傳授;課題組成員、四川年夜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博士研討生)
來源:《光亮日報》
時間: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十月初三日丁丑
耶穌2023年11月15日
《周易》居六經之首,而易學有“在蜀”之稱。巴蜀《易》學歷史長久,結果豐富,據不完整統計,歷代巴蜀學人撰有包養女人《易》學著作370余種,現存者另有160余包養妹部之多,構成中國《易》學史的一年夜奇觀。此中,揚雄《太玄》、衛元嵩《元包》、李國運《周易集解》、陳摶《易龍圖》(存序)、蘇軾《東坡易傳》、來知德《周易集注》等,無疑是中華《易》學的主要結果。《巴蜀全書》工程通過考核歷代野史、方志和目錄書籍、人物傳記,發現巴蜀《易》學發生甚早,著作綿延不絕,雖歷經裁減,猶可考見漢代8種、魏晉6種、隋唐五代10種、宋代160種、元代14種、明代30種、清代150種,可謂代有其書,蔚為年夜觀。程頤說“《易》學在蜀”,全祖看謂“甚矣蜀之多《易》也”,姜國伊撰《易學在蜀賦》,劉咸炘稱“《易》學在蜀,猶詩之有唐”,謝無量撰有《蜀易系傳》及續篇,當代學人也對巴蜀《易》學源流進行過考述,學界已構成“巴蜀《易》學”概念。
蜀易淵深,有利于《易》學探源
《漢書》稱《易經》成書“人更三圣,世歷三古”,有一個長期構成過程。《周易·系辭傳》載“古者包犧氏之王全國也……于是始作八卦,以通神明之德,以類萬物之情”,即“宓羲畫八卦”的史影,自后又經神農“重為六十四卦”(鄭玄說),文王、周公擬定卦辭爻辭,于是《周易》經文始成。孔子晚而喜《易》,讀之韋編三絕,遂作《十翼》,然后《易》學年夜興。若追溯《易》學源頭,或許與西部有關。《周禮》載“太卜掌《三易》之法,一曰《連山》,二曰《歸躲》,三曰《周易》。其經卦皆八,其別皆六十有四”,說明《周易》之前還有《連山》《歸躲》二易。《山海經》佚文“宓羲氏得河圖,夏后氏因之曰《連山》”,此夏后氏即夏禹。《荀子·粗略》:“禹學于西王國。”《史記·六國年表序》:“禹興于西羌。”裴骃《集解》引皇甫包養意思謐言:“《孟子》稱禹生石紐,西夷人也。傳曰‘禹生自西羌’是也。”張守節《正義》:“禹生于茂州汶川縣,本冉隴國,皆西羌。”《三國志包養俱樂部·蜀書·秦宓傳》曰:“禹生石紐,今之汶山郡是也。”說明禹“生于廣柔”“興于西羌”自是戰國至漢晉的廣泛傳說。
鄭玄有“神農重易”“夏易曰《連山》”等說法。《連山》后世掉佚,但其殘文斷句尚見于注疏所引。酈道元《水經注》于《淮水》引《連山易》:“有崇伯鯀,伏于羽山之野者是也。”皇甫謐《帝王世紀》引《連山易》:“禹娶涂山之子,名曰攸女,生余(余即啟或均)是也。”可見《連山》佚文含有夏代故實,應與禹制作(或其后人補作)有關。至于《子華子》:“出于一,立于兩,成于三,《連山》以之而呈形。”張行成:“夏曰《連山》,天易也;商曰《歸躲》,地易也,有法數而未有書;文王曰《周易》,人易也,始有書矣。”使“三易”與“三才”結合起來,這種“天、地、人”三方結構的思維形式,與古蜀崇敬“天皇、地皇、人皇”、揚雄《太玄》分立“天玄、地玄、人玄”、唐慎微傳《神農本草經》劃分“天藥、地藥、人藥”一樣,都是蜀人固有的思惟框架。
謝無量《蜀學會敘》謂“《連山》,禹制之”,是符合道理和邏輯的。可見《連山》是《易》學之開山祖師,為年夜禹所作,應與古蜀文明有親密聯系。
考諸箕子所述《洪范》,稱年夜禹得“洪范九疇,彝倫攸敘”,可知“五行”“八政”以及國家軌制、政治文明等,或為年夜禹所傳。陰陽、三才、五行觀念以及晚期“易經”,都有能夠起于西部。考核巴蜀文獻,對探討《易經》來源無疑具有參考價值。
綿延不絕,有利于學脈厘清
巴蜀《易》學源遠流長,名家名著時有產生,《史記》載“孔子傳《易》于(商)瞿”,說者謂《十翼》即商瞿所傳,《白話傳》中“何謂也”和“子曰”等處,皆瞿與夫子問答之詞(明豐坊)。數傳至漢初田何,田何傳《易》于王同、周王孫、丁寬、服生,王同傳《易》于楊何,楊何于元光元年(公元前134年)征為中年夜包養價格夫,武帝立“五經博士”,可見商瞿為博士《易》祖。楊慎《升庵包養app集·蜀志遺事》載:“孔後輩子商瞿,《世本》作‘商瞿上’,《文翁石室圖》亦作‘商瞿包養網車馬費上’”,又云宋祁作《成都先賢贊》以商瞿上為蜀人。楊慎考宋羅泌《路史》與王象之《輿地紀勝》,認為瞿上城在成都雙流;曹學佺《蜀中廣記·成都府·雙流縣》又載雙流有商瞿里,治東十里瞿上鄉有孔後輩子商瞿墓;謝無量《蜀學會敘》稱偶見宋刻本《景文集》有宋祁所作《成都先賢贊》,認為“慎說良信”,因謂“《周易》之傳始在蜀”。漢初,隱士胡安亦居臨邛白鶴山傳經,司馬相如曾從之問《易》,其時約在文帝末年(公元15包養網ppt7年)前。田何至惠帝時尚存,則胡安當與田何同時或相前后。田安在華夏傳《易》時,胡安亦在蜀中傳《易》,二人時代應相距不台灣包養遠。稍晚蜀人趙賓“持論巧慧,《易》家不克不及難”,“云受(授)孟喜,喜為名之”。似乎“卦氣說”也與蜀人有關。自后嚴遵、揚雄等人傳《易》不絕,名家輩出,或開風氣之先,或集諸學年夜成。嚴氏《老子指歸》融會《易》、老、儒三家之說,揚氏《太玄》、王長文《通玄經》、衛元嵩包養意思《元包經》,皆依仿《周易》而造新經。唐李國運《周易集解》集漢《易》年包養網站夜成,宋有陳摶《易龍圖》開圖書《易》學先河,龍昌期《三教圓通》又以《易》會通三教,蘇軾《東坡易傳》多言人事,房審權《周易義海》匯集漢宋《易》說多達百卷,魏了翁《周易要義》《周易集義》更是兼治漢、宋,成一年夜淵海。至于張浚、張栻、李心傳,元代黃澤、台灣包養王申子、趙包養站長采,明代熊過、來知德,清代李調元、劉沅,平易近國廖平、楊國楨、尹昌衡、劉子華諸家,都是不成疏忽的《易》學年夜師。此外還有眾多不太受人關注的易家、易著和易文,不勝枚舉,謝無量稱“《周易》自漢盛至今,惟蜀人能傳之”并非虛譽。
結合時代佈景、學術年夜勢和《易》學門戶,可以年夜致看出巴蜀《易》學的起承轉合:在漢代呈現“儒易老三學結合”狀態,嚴遵、揚雄是其代表;魏晉南北朝,仿《易》擬經,王長文、衛元嵩為代表;唐代是“漢《易》玄《易》兼收并蓄”,李國運是代表;宋代是“圖書象數義理”統一和“儒釋道”結合,陳摶、蘇軾、龍昌期、張浚、張栻、魏了翁是其代表;元明是“象義漢宋結合”,黃澤、王申子、趙采、熊過、來知德是其代表;晚清“中西古今結合”,劉沅、楊國楨、廖平、尹昌衡、劉子華等是其代表。其升沉脈絡,年夜致經歷了年夜禹《連山》奠定易學,商瞿與博士傳承《周易》,漢代轉型,蜀漢兩晉變異,南北朝延續與依仿,隋唐五代統一,兩宋壯盛,元明清初因襲與創新,晚清平易近國匯通中西古今等階段。厘清其延續不斷之學脈,總結其特點,剖析其價值,有利于當今易學傳承發展。
兼容并包,有利于《易》學史研討
巴蜀《易》學家喜為集注集解,保留了大批古《易》舊說,對學史研討和返本開新都有助益。自魏王弼《周易注》風行,漢《易》日漸陵夷,至唐代王學遂占獨尊位置。幸而先無益州陰弘道撰《周易新論傳疏》,“雜采子夏、孟喜等十八家之說,參訂其長,合七十二篇,于《易》有助云”;稍后資州李國運《周易集解》,又廣輯子夏、孟喜,以迄何妥、孔穎達36家《易》說,在唐代官方《周易正義》所依王弼《易》外,保留瀕臨掉傳的漢《易》資料尤多。該書系現存最早集解性《易》書,是研討漢代《易》學不成或缺的主要資料,隋唐以前《易》學“諸書逸不傳者,賴此sd包養猶見其一二”,“千百年后學者,得考見畫卦之本心者,惟賴此書之包養故事存耳”,“俾前人象數之說,得以綿延,至今弗絕,則此編之力居多”。
至宋元明,巴蜀《易》家將蜀學“兼容并包”精力發揚到極致。熙寧間,成都房審權撰《周易義海》100卷,他鑒于“自漢至今,專門學不啻千百家,或泥陰陽,或拘象數,或推之于互體,或掉之于虛無”,于是集鄭玄至王安石百家,摘其“專明人事、羽翼吾道者”為一編;其對諸家說有異同或迷惑處,則加以評議,附于篇末。《四庫全書總目》云“自唐以來,唯李國運《周易集解》合漢后三十五家之說,略稱該備,繼之者審權包養站長《義海》罷了”。由于卷帙過年夜當時刊刻不易,后經江都李衡刪其精華而成《周易義海撮要》行世。綿竹張栻《南軒易說》合會蜀洛,補注《伊川易傳》所缺《系辭傳》,擴年夜理學《易》在巴蜀影響。蒲江魏了翁《周易集義》廣輯宋《易》,取濂洛以來年夜儒《易》說16家匯為一編,保留《易》說(如楊時、呂年夜臨諸家多已亡佚)和舊版(宋刻)最多,無異宋《易》淵海。而其《周易要義》又撮要魏晉及唐注疏,“主于以象數求義理,調和于漢學、宋學之間”,其文字“雖主于注疏釋文,而采掇謹嚴,別裁精審,可謂剪除支蔓,獨擷英華”。元代資州黃澤《易學濫觴》“年夜旨謂王弼之廢象數,遁于玄虛;漢儒之用象數,亦掉于繁碎,故折衷以酌其平”。潼川趙采《周易程朱傳包養dcard義調和》節錄程頤《易包養網心得傳》、朱熹《周易本義》注文,又附《語錄》及己說,“調和”程、朱,并存古義,認為“《易》中先儒舊說皆不成廢”,極具包涵性。明代富順熊過(號南沙)撰《周易象旨決錄》“遠溯漢學,雖未必遽追梁、孟,然義必考古,終勝明人幻渺之談”;楊慎序其書:“《周易象旨》一書,兼采眾家之說,而多象數為主,亦北海、考亭之遺意也”。全祖看亦謂:“以予所見宋元《易》解一百五十家,明嘉靖以前亦數十家,南沙書中無不有之。”《四庫總目》云“在明人《易》說之中,固卓然翹楚矣”。清代雙流劉沅《周易恒解》兼容漢宋,不言象數,深非“包養價格ptt歷代言《易》者,年夜半皆偏于術數”,盛贊“王輔嗣(弼)始專以理言,厥功甚偉”;又斥程、朱《易傳》《本義》瑕疵不少;其解經專重說理,潘雨廷謂其“理多可取”。巴蜀《易》學之匯集舊說,融會貫通,構筑起包養一個月中華《易》學傳承的橋梁。
勇于創新,有利于《易》學“兩創”
在特定歷史積淀和時代佈景下,巴蜀《易》學往往有超乎尋常的創新和創造。如漢代成都嚴遵《易》《老》兼治,《華陽國志》載其“雅性恬淡,學業加妙,專精《年夜易》,耽于《老》《莊》”;又假以卜筮,借卦以施教,著《周易骨髓訣》《卦法》,兼有儒、道、《易》、數術四術。宋代眉山蘇軾、陵州(包養價格ptt今仁壽)龍昌期等人儒道匯通,雜引禪學。蘇軾《易傳》多雜道佛,朱熹撰《雜甜心寶貝包養網學辨》所以書居首;龍昌期儒道兼治,文彥博語其“浮英華而沉品德,先周孔而后黃老”,是兼容道家儒家;其所注《易》,范仲淹稱贊“深達微奧”。
漢代郫縣揚雄、三國廣漢郪(今三臺)人王長文、后周什邡衛元嵩,皆是模擬《易經》以創新說。揚雄少時曾從嚴遵問學,“以為經莫年夜于《易》,故作《太玄》”,張行成云《太玄》“義取于《連山》”。王長文系蜀漢犍為太守王颙之子,其仿《周易》作《通玄經》4篇,有《白話》《卦象》可用以卜筮,時人比于《太玄》。衛元嵩《元包》數用《歸躲》,體例與《太玄》附近,多奇字不易讀。《太玄經》《通玄經》《元包》在《易》學傳承的基礎上,表現出仿圣擬經的開放性和創新性。
甜心寶貝包養網宋代包養網車馬費陳摶(字圖南,自稱“西蜀崇龕人”,屬今安岳)《易龍圖》倡言後天、無極、河圖、洛書之學,用口角點子解釋《易》卦來源,以為龍馬所負之圖,開啟宋代圖書《易》學先河,后來種放、穆修、李之才、邵雍、范諤昌、劉牧、黃晞,直到南宋朱熹等人,遞相傳授,影響中國《易》學非常深遠。元人王申子云“此二《圖包養網VIP》不知希夷以前何所托,至希夷始出,亦已奇矣”,當為其首創。臨邛張行成《易通變》窮極數學,取陳摶至邵雍所傳後天卦數等14圖,應付解釋,以通其變,魏了翁語其“頗得《易》數之詳”,發明甚多。
明代梁山(今梁平)來知德獨處空山,沉思《易》理29年,獨樹一幟之學,撰《周易集注》達明代象數《易》學創新的巔峰。專取包養妹《系辭》“錯綜其數”之說,以錯卦、綜卦論易象,人稱“矣鮮《易注》,繼往開來,亙百代而一見者”;全祖看亦謂“程子嘗言‘《易》學多在蜀中’,后三百年而蜀又以來《易》名于全國”;《四庫全書總目》更稱其“當時推為絕學”。平易近國簡陽劉子華《八卦宇宙論與現代地理》,兼及地理,會通《易》學闡釋與天然科學,運用八卦的邏輯結構剖析太陽系,以八卦配星球,得出尚存一顆當時還未被認證的行星的預言,震驚當時歐洲。
巴蜀《易》學作為一種地區性特征較為包養金額濃郁的思惟體系,在促進《易》《老》會通、三教合一、仿圣擬經、兼容并包、引領學術文明發展等方面,有著主要意義。作為中華《易》學的主要組成部門,巴蜀《易》學源遠流長、廣博包涵、開放創新等特包養dcard征,對《易》學探源、甜心寶貝包養網學脈梳理、舊學反思、創造創新等,都具有主要參考和借鑒價值。認真收拾台灣包養網和研討巴蜀《易》學文獻,將無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明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。
責任編輯:近復
發佈留言